在我國前期極端低溫天氣影響,小麥抗逆性、抗病性下降,紋枯病侵染發生幾率進一步增大,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預測,今年小麥紋枯病發生1.1億畝,其中湖北東部和江漢平原、安徽和江蘇的淮北和沿淮、沿江麥區,以及河南偏重發生,江淮、黃淮、華北的其他麥區中等發生。
紋枯病屬于土傳性病害,在小麥各生育期均有發生。小麥紋枯病的癥狀如下:
一、小麥紋枯病的癥狀:爛芽,在小麥出苗期芽鞘變褐,然后麥芽枯死腐爛,不能出土。
二、小麥紋枯病的癥狀:病苗死苗,多發生在小麥3-4葉期,初期第一個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、邊緣褐色的云紋病斑,后因抽不出新葉而導致死苗。
三、小麥紋枯病的癥狀:花稈爛莖,返青拔節后,基部葉鞘產生中部灰白色、邊緣淺褐色的病斑,多個病斑相連接,形成云紋狀的花稈。濕度大時,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可見蛛絲狀白色的菌絲體,以及黃褐色的菌核。
四、小麥紋枯病的癥狀:倒伏,由于莖部發病嚴重、腐爛,后期極易造成倒伏。
五、小麥紋枯病的癥狀:枯株白穗,后期發病嚴重的主莖和大分蘗常抽不出穗,形成“枯孕穗”;有的雖能夠抽穗,但結實減少,籽粒秕瘦,形成“枯白穗”。
小麥紋枯病防治措施應采取農業措施與化防相結合的綜防措施,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為害。
小麥紋枯病防治措施一、選用抗病、耐病品種
小麥紋枯病防治措施二、施肥
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機肥,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配合施用氮、磷、鉀肥。可施有機肥,有機肥中富含大量的元素,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小麥根系微生物生態環境,促進根系發育,增強抗病力。
小麥紋枯病防治措施三、適期播種
避免早播,適當降低播種量。及時清除田間雜草。雨后及時排水。
小麥紋枯病是我國麥區常發病害。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后,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、病苗枯死、花稈爛莖、枯株白穗等癥狀。一般可造成減產10%左右,嚴重達40%以上。因此適期開展防控尤為重要,以確保小麥增產豐收。